旅游资讯 | 屯堡文化,贵州编制的历史背影,历史积淀绵延不绝

发表时间:2023-01-09 17:00 来源:银河总站娱乐官网网址

贵州明代版图上,一条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延伸的驿道,清晰地标示着明初建立的24个卫。这是1381年明王朝调兵征南凯旋班师,军队奉令沿着滇黔、湘黔驿道即今沪昆高速公路一线设置的军事存在,大明政权的西南版块自此有了一个巨大的安全屏障,滇黔地区的军事安排初步完成。

 

有别于驰骋疆场的野战部队,卫所的主要任务是防御,这些均为军户的武装力量掀开了生产自给的篇章,这意味着贵州的开发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卫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央朝廷在贵州建立行省成为可能,1413年明朝廷新建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其背后就有卫所制度这个有力推手。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卫所制度在清初被废除,但卫所制度的产物——屯堡,却历经600多年,并自成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文化系统,成为贵州历史画卷与现实交织的一抹独特风景。重新把目光投向那些此起彼伏的石头建筑,历史时空在回溯与当下之间穿巡,“我们从哪里来”的考问再次回响于耳畔。

 

九溪的“3街6洞”建筑布局在建屯之时就已确定。陆青剑 摄

 

贵州建立行省之后,黔中的屯堡地区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因为军户原籍大多是江淮一带,因此在军屯(后发展为民屯)这个特定的历史空间里,自然保留着原籍的风俗和节庆习惯。自成体系的发展路径,使数百年来屯堡里的风土民情绵延不绝。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是黔中地区最大的屯堡村落,2019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步行村道,老建筑石墙斑驳,依稀讲着光阴的故事。“九溪村有3街6洞,1553户5177多人,都是一个小乡镇的规模了。”如今已把屯堡服饰制作技艺传给下一代的裁缝师傅张世福,在九溪村老年协会担任会计,同时也是一个资深的地戏表演爱好者,他所说的“3街6洞”,指的是3条街道6个门洞,而这样的格局,在屯堡初建时就已奠定。

 

张世福说,居住在九溪村的居民,均按照姓氏聚居,一个门洞进去,这边一溜是朱家,那边一溜是张姓。长期以来,各个宗族之间总体上和谐共生,显示出屯堡人内部的亲和与有序,村里的10多个协会、3个地戏队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我们这里还有一支女子地戏队呢。”曾带地戏到过韩国参加世界艺术展的张世福,说起屯堡和地戏无比自豪。

 

云山屯寨门设置在一处关隘上,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秀区文旅局供图

 

九溪的屯堡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总体上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和特点,一般都由正房、厢房及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有的屋面覆盖的石板拼成菱形图案,门头精雕细琢的,花窗精美漂亮,随处可见精致的石雕和木雕,每个细节无不传递着吉祥喜庆、耕读传家的文化内涵。贵州都指挥同知顾成的后裔,至今仍生活在这座古韵四溢的石头寨子里。

 

中国最大的屯堡在黔中,黔中最大的屯堡在九溪,民间就曾有“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少三人”的说法。这里的“安平”,就是今天的平坝县城。由此可见,古代的九溪虽为村寨,但其繁华程度堪比城镇。在人口富集的九溪,民俗活动丰富,玉皇会、观音会、蟠桃会、开秧门、雷神会、河灯节、牛王会、祭灶神等从年头热闹到年尾。在九溪,可以窥见和感知黔中屯堡的人文肌理和文化宽幅。

 

“九溪的典型性,引起中国社科院的关注。”安顺学院教授、贵州省屯堡研究会秘书长张定贵说,21世纪初中国社科院推动的“中国百村调查”研究课题,黔中地区就选中九溪村,并以《屯堡乡民社会》的名称结题出版。该书对九溪村的历史和自然环境、村落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符号、公共空间、乡村重建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乡民社会”概念和“乡村重建的内源性资源”的重要命题。

 

中国的古村落很多,屯堡村落显然是非常亮眼的那一个。除了人口富集的九溪,“云峰八寨”的特色同样引人注意。作为黔中屯堡核心区,本寨、云山屯、雷屯、小山寨、章庄、竹林寨、吴屯、洞口寨构成“云峰八寨”,为屯堡文化研究和文旅融合探索提供了生动的活态场景。

 

从云鹫山远眺“云峰八寨”。吴羽供图

 

“云峰八寨”隶属西秀区七眼桥镇,距安顺城区10余公里。为屯堡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本寨处于显要位置。张定贵指着一座座耸立的碉楼介绍说,本寨人一直按祖训,传承着建筑、服饰、饮食、节庆等习俗,遗韵犹在。古朴典雅的石头建筑依山而建,各家各户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合院”,分布在曲折的小巷两侧。户与户有暗门相通,家与家有高墙相连,形成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易于自守的格局。

 

张定贵研究认为,本寨实际上在其他屯堡建好之后,由多个屯堡的人们聚集在此建设而成,功能上不再如先期的屯堡那般具有强烈的防御色彩,它突出的是民屯,而非军屯。

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责任编辑:路智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