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名片
余骥,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
天眼文旅论坛:您参与编写了《山地旅游第19部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DB52/T 1401.19),研学旅行作为体验式教育与旅游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您在编写服务规范时,总体思路和着重突出的是什么?
余骥:我参与编写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针对贵州的山地研学旅行,也就是以山地环境为依托,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包含具有研学需求的幼儿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独立研究学者、自由研究学者和专业型及兴趣型研学旅行者,以集体旅行生活为主要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和科学认知、科学研究水平为目的,依托山地旅游吸引物等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旅游活动。
国家2016年出台行业标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山地旅游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由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在完成立项后,于2018年开始我们着手起草该地方标准,2020年9月发布,2021年1月正式实施。该标准在行业标准基础上,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标准相比,我们这个规范修改和增补了山地环境研学旅行的相关定义;对研学旅行的举办方、承办方、供应方的外延进行了明确界定;根据山地环境对山地旅游研学旅行产品进行了增删;进一步明确了研学基地和研学营地,并根据山地环境对山地旅游研学旅行服务项目和安全管理进行了细化。
天眼文旅论坛:《山地旅游第19部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出台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发挥对行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余骥:流程基本是这样:在立项完成后,先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做访谈,然后实地调研,比如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国天眼等,针对研学项目进行调研。接下来是业界专家座谈和资料搜集,然后进入到标准制定。制标之后需要征求意见,并将编制说明书和讨论稿向社会公示,再进行修改,之后召开技术审查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技术性意见。修改后再公示,最后由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整个过程从启动到公布实施,大概是两年多时间。
标准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落地的问题。由于我们是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性,所以虽然统一规范对于行业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执行起来就存在一些问题。制定一个标准费时费力,程序严谨,前后又要请专家反复论证等等,问题是发布之后,如何推广使用标准需要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
天眼文旅论坛:除了课程设计,研学旅行还涉及哪些方面?
余骥:研学旅行涉及的部门很多,所以才会11个部门联合出台《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产品本身而言,首先课程设计要针对年龄段来进行划分,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的接受度来设计内容,比如是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还是专业学者,或者是对学习新知识有兴趣的普通观众。这个一定要专业人士完成。
同时研学的提供需要一个供应商,即与研学旅行活动承办方签订合同,提供旅游地接、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的机构,因为研学旅行还和旅游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它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尤其是涉及到中小学生的安全性问题。
研学基地和营地是有区别的,基地是开展研学活动的地方,营地主要是学生生活起居和学习的地方,两个区域在功能上不同,但可以放到同一个地方。比如平塘天文体验馆是研学基地,它的研学营地可以放在天文小镇或克度镇上的某一个酒店里面,既可以解决食宿,同时还便于上一些讨论课和开展其他活动。
天眼文旅论坛:贵州的研学旅行,您如何看待它的现状和前景?
余骥:在研学旅行上,贵州有着丰富资源,如喀斯特地貌和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本土化的研学旅行产品有六类:知识科普型、自然探索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民俗感知型。多元化的产品,让贵州发展研学旅行得天独厚,前景广阔。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去年开馆以来一直都很火,围绕它进行的科普型研学旅行很受学生喜欢。那个展馆造型就是梵净山。为什么选择梵净山?因为它无论从地质还是旅游的角度,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变质岩非常古老,也不易被水溶蚀,使得充沛的降水能够在地表汇聚,同时梵净山的垂直自然带让植物可以“跑”——也就是冰期时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的植物逐渐向低处迁徙,天气回暖之后又往较冷的高处回迁,一上一下之间实现了古老物种的延续,所以它被称为“动植物的基因库”。这些都是研学旅行中可以让学生学到的东西。还有加榜梯田,很多人说到加榜梯田,局限于它有多美,但如果作为研学旅行的项目,除了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体验研究外,还可以说到苗族迁徙史,梯田正是苗族先民充分发挥其智慧,在用地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很好地解决了人地关系问题。平塘天眼,如果是我的话,就会打“组合拳”,除了天眼,还有天空之桥、天坑群、“大贵州滩”等。研学产品的设计很重要,这个设计产品的人叫做研学导师,相当于研学旅行项目的总导演。
来源:天眼新闻